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情定温布尔登]“传承赶大营文化 弘扬赶大营精神”广播系列报道《大营客 两地情》前赴后继

  驻足昔日迪化城南大街,如今的大十字解放北路仁和春天到南门路段,昔日繁华今犹在,只是不见“同盛和”。“同盛和”究竟在哪里?   尚积英:“‘同盛和’在南大街,就是现在的大十字中医研究所旁边,三层楼。 第一层就是绸缎百货,一楼二楼都是这个,还有院子一个小院。”   “同盛和”最后一任经理尚松年的三女儿尚积英,尽管已年过耄耋,却依旧清晰地记得这个位于大十字以南的自家老店。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每年都要到内地进货,家里全靠母亲打理。   尚积英:“‘欧呦,一去那几个月呢,一年呢都!我听我妈说的,把钱啊银子都绑到腰里面,好多商家都一块儿去进货嘛,一块去一块回来嘛!”   当镜头再次转向杨柳青、周家大院、同盛和,经理王金羽透过一件件老物件,为我们还原大营客一路风尘的景象。   王金羽:“这是那个赶大营路单,从杨柳青一路到新疆路单,当时的通关文书,这都是那时候什么马鞍子、骆驼鞍子的这些老物件,当时的货币银元银锭,还有小铜秤。”   掌握边城商贸命脉的“新疆津帮”,继续着大营客的抱团与合作,他们结伴而行,相互照应,共同维持着商路的畅通与平安。   王金羽:“就驼队嘛,因为‘八大家’之后他们钱比较多,所以有好多人是组成一个大的队伍一起走,也有一定武装护卫和队伍,最高能达到2万匹,从前面根本就看不见后边。”   就这样,“同盛和”和“新疆津帮”的一代代大营客走万里路、吃千般苦,筑就了乌鲁木齐商贸的厚重基业。   尚积英:“在抗战的时候,我的爸爸是支援抗战的知名人士,他的事迹在当时的《新疆日报》上多次登载,可以说是受到了各族各界人士的尊敬。”   在《新疆日报》泛黄的故纸中,尚积英找寻着父亲留下的影踪。解放之初,作为迪化百货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尚松年发动工商界慰问起义部队,迎接进疆的解放大军。   尚积英:“抗美援朝开始后,更是一马当先,发动工商界捐献支援物资,在1951年当选为乌鲁木齐市政协委员。”   作为女儿,尚积英也曾回到杨柳青,走进“同盛和”。在这“百年同盛”的旧址,她找到了新疆尚家六代的根之所在。   蔺青:“正好这‘同盛和’呢也是新疆一个老字号,所以我们认为呢就是要把它给恢复一下,同时呢也让杨柳青的人和一些赶大营的后代,去杨柳青呢能够重温赶大营那段历史。”   新疆天津商会会长蔺青是如今杨柳青“同盛和”的经营者,他常年奔走在天津与新疆之间,如同当年的大营客,继续着前人的事业。   蔺青:“我们应该也算是新一代赶大营,因为天津和新疆历史渊源很深,除了赶大营到知青支边,到我们这一代来到新疆,有以前的历史,又有现在的援疆,所以我们也是想把赶大营的历史啊要把它传承下去。”   这就是传承。大营客串起杨柳青与西陲的血脉相连,而今日天津援疆、建设和田,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延续。大营客前赴后继,从来就不曾远去。

此文由 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tdzyy.com/fenxiang/30571.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