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狗十三》:无棱无角,委曲求全,真的好吗?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81篇原创首发文章

木心有首诗叫《同车人的啜泣》,写着: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人的“导管感觉”最强烈的时候,应该就是青春期吧。快乐和悲哀都特别丰盛。可在这最丰盛、最敏感的时候,却没有人懂你,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吧,中国更是缺乏这样一种暖心的、接纳个人感情的环境了,“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这只鹰是集体,是权威,是“超我”,是“大我”,这些蚂蚁是个人,是琐碎,是“自我”,甚至是“自私”。

还好,这部中文名叫《狗十三》的曹保平的电影,它关心这些细枝末节的个人情感变迁。这个名字取得很粗糙,甚至有点鄙陋,但它自然,真诚,直接,讲的就是狗和十三岁少女的故事。

与青春挂钩的并不只有“恋爱”、“分手”、“怀孕”以及“堕胎”,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与青春挂钩的,主要就是成长的细微之处,那种破茧也许还不能成蝶的隐痛。

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阴谋阳谋,没有明显的好人坏人,只有平淡的生活里,没有人意识到的深入骨髓的影响人的内心感受的看似并不关键的问题。这极大地需要观众的同情心、同理心,与感受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却容不下一个卑微的自我。没有人关心你内心真正在想什么,包括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伴侣,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以为会有人爱护你一生周全,可所有的爱,都是有代价的。是啊,谁管你心里怎么想,你怎么想重要吗?

主人翁是个女孩,叫李玩,13岁。我一直认为13岁是个特别的年龄。比如很多作家和艺术家,或是在这个年龄寻找到特别有机缘的事物,作为内心的寄托,比如聂鲁达、席慕容等;或是在这个年龄发生人生第一个重大变故,获得了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契机,比如鲁迅、安妮·弗兰克等。

张爱玲13岁就写了第一部跟《红楼梦》有关的作品。

她11岁时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寄宿就读,12岁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她也如片中的女孩一样曾经被她父亲责打拘禁,就这样一顿毒打,让她记恨了她父亲一辈子。她的作品里,几乎不提父亲的好,不提母亲的好,甚至连最亲的弟弟也被她写成是懦弱的人。

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国外,她等于失去了母爱。她的父亲是一个纨绔子弟,小时候也饱读诗书,后面就因为不得志就开始游戏人生。但他其实也是心疼张爱玲的,很珍惜她的才华,经常帮她整理作品,也算是懂她的,但外在形式上,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僵硬。做父亲的不会低头,也不会表达感情,做女儿的一辈子敏感、无助,处处觉得家庭污浊和冷漠。这些都是人这一辈子解不开的情结。但人必须在这样解不开的状态中活下去,还要活得肆意。

影片开头,李玩独白着,用选红毛衣还是绿毛衣的方式来思考自己选择兴趣小组的问题。最后还提出了平行宇宙的结论:如果有平行宇宙的话,那宇宙另一边的我,就能做宇宙这边的我没法兼顾的事情了,这样该有多好。

日本这些年拍了不少家庭电影,都是琐琐碎碎的东西,但总能流露出一种柔韧、绵长、深而不苦的调调,是枝裕和因此也收获了一众世界的粉丝。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编剧并执导,中国演员周迅、秦昊主演的《你好,之华》,算是一种引进和结合,把平淡的故事情节,全靠导演和演员个人的能力和气质展现出来。2018年,越来越多的人待见这种风格了,现实已经够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痛苦纠结了,要用一些宁静的、铺陈的、释放的、慢镜头的、独角戏的、受伤了又去积极治疗的方式方法,在现实中加入一点不刻意的柔软来安慰一些人,再更多一些人。

李玩的父亲在听见老师说李玩的成绩不靠前,气急败坏地打了她之后就替她做了选择,选英语小组,后来还拿钱哄她,看不好哄,就又送了一只狗到爷爷奶奶家。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融入不到新家,所以跟爷爷奶奶住。新家里头新添了一个儿子,她同父异母的弟弟,集体都瞒着她。这个家庭也是充满传统意义上的爱和保护的。

爷爷奶奶把她养大,但却不知道她并不喜欢喝牛奶。所以当小狗喝掉她洒了的牛奶之后,她觉得她被了解和接纳了。她给狗取名字叫“爱因斯坦”,她喜欢物理,她把狗归入了她的喜欢的世界里。小孩子有什么世界啊,不过是来了什么,经过一番心里挣扎之后,接受或者拒绝而已。很多时候,所谓的懂事,不过是好的坏的通通接纳,哪有什么选择权。

可是,爱因斯坦走丢了。她疯了一样找它,把爷爷不小心推倒了,奶奶几年没有出过家门在寻她的过程中差点走丢。结果被父亲一顿暴打。中国式的家庭伦理是硬邦邦的,不容挑战和质疑的。一定要发生一点事情做为结尾,一定要有一个人承担责任,才能平息事态进一步发展,谁吞下苦果,谁答应做实自己的“罪魁祸首”地位,才算事情结束。

继母也不坏,还很会做人,买了一条新的狗,说是已经找到了的爱因斯坦。可是这条狗的脾性完全跟以前的爱因斯坦完全不一样。李玩在有一次遛它的时候,把它留在狭窄的铁栏杆高处许久,回来时发现它依然还老实地在上面呆着。又被感动到了,接纳它了,可不巧,狗又咬了她的弟弟。被他父亲送走了。

这两只狗,一只温顺怕孤单,走丢了之后又适应了新的主人;另一只脾气爆,倔犟,强势,不服全世界,到了流浪狗收养中心,因为思念旧主人,把自己活活饿死了。是你,你选谁?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Einstein and Einstein。

电影里有个细节,李玩一直觉得楼下有人养鸟,她经常坐在窗口吃面,把面条伸出窗外,该是在期待小鸟飞上来吧。有一天她回家,发现救护车上有个男子,穿着鸟服,装着鸟嘴。我的解读是,她从她的理想状态,彻底回到了现实。

有棱有角,在中国这个环境,无论家庭、学校、公司、社会,简直是奢侈的存在。大家最后的共识,对所有人最好的状态可能就是彼此无棱无角地磨合好,最好委曲求全,牺牲自我。从这个角度讲,家庭意识、大局意识,确实没有什么不好。

但作为一个曾经有棱有角,在被磨砺了多年之后的我,也无棱无角,只求佛系自在,自我化解任何情绪、挑战和挑衅的时候,我并不感觉到幸福。因为我连保护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可能都在丢失。

人生就是忍受与修行,然而突然见到收获与感悟。

原来我觉得,感悟是个好东西,痛苦之后,感悟更加深刻,也许人生的“作品感”越发强烈,生命的韧度也会加强。

但有时候,我想,还不如此生都不要开启感性、感悟之路,真正活得简单纯粹一些,快乐一些。

不过,说到底,人确实需要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的救赎。比如李玩得了物理竞赛奖,她得到了所有家人的肯定,觉得她争气。但还是改变不了这些最亲的人并不懂她。不过那又如何,人生就是要这样过下去。内心一旦开了花,就要经历四季变化,所有的悲欢都要自己受着,绽放的背后就是四季轮回中的冬季萧索。那才是自己完整的一生。

在人生路上,复杂的情绪冲突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行动和命运的转折。

需要你有灵性的时候,你必须有灵性,需要你有创造力的时候,你还得有创造力,可是你连感受你的感受,处理细枝末节的离别和悲伤的权利都没有。这就是中国人的普遍悲哀。不过,你也得好好保护这种权利在自我生命里的一轮轮生、一轮轮死。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悲欢离合,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情感含量丰富的青春期。还拥有自己的脾性,有能力做个完完整整的性情中人,该是多么幸运的人。大部分人只能收起棱角、藏起疯癫、安稳生活。

夏目漱石在《梦十夜》里说:我拣来陨落的星星碎片,轻轻地放到泥土上。星星碎片是圆滑的。或许在长时间从天空坠落过程中,磨掉了棱角才变得光滑吧,我想。抱起它放到泥土上的时候,我的前胸和双手也稍稍暖和了一些。

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只能祝愿大家,苦终究比乐少很多。

「 图片 | 视觉中国 」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

此文由 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tdzyy.com/zixun/11006.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