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拿着我的押金的ofo,请“别把我卖了”!

“感谢ofo,拿着我的押金把我卖了,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别人把你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一位ofo的用户说。

互联网公司的未解之谜之一,是ofo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作为共享单车的最早发起者,ofo的估值一度超过200亿人民币,如今却风雨飘摇。11月14日,ofo创始人戴威说:“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确实都有可能,谁能想到共享单车企业为了自救,会让网贷平台接盘自己的用户?

11月23日,部分ofo用户在App里看到一则通知:99元押金用户一键升级为PPmoney的新用户后,可实现永久免押金骑行,还可在PPmoney享受出借福利。选择升级的用户会进入PPmoney的用户注册流程,提交身份信息并绑定银行卡。

按照ofo的说法,这是ofo与PPmoney之间的创新合作,用户在被充分告知授权内容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行选择是否参与活动,该活动是在合规前提下的正常市场合作,不存在“ofo部分用户押金转成P2P类投资”的说法。但从公布的操作规则来看,就是ofo用户在PPmoney开立账户,押金成为其首次投资的资金。

今年6月开始,网贷行业连续数月出现爆雷潮,市场信心开始断崖式滑坡,当投资人纷纷捂紧钱袋子时,ofo却将自己的用户推向了网贷平台。

根据公开信息,PPmoney是2012年成立在广州的理财平台,运营主体是万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8月,PPmoney的母公司万惠金科借壳天锐科技登陆新三板,3个月后,将PPmoney的运营主体万惠投资装入挂牌公司,但挂牌新三板两年后,因为政策原因,PPmoney于2017年底摘牌。当网贷平台在监管+爆雷潮的双重压力下,获客成本变高时,拥有流量入口但深陷退款风波的ofo成为其选择的合作伙伴,毕竟100元一个的获客成本,对网贷平台而言,是“白菜价”。

双方皆是自救,任人鱼肉的却是用户,两者合作当天即陷入舆论风波,ofo随后发布公告,活动暂时下线处理,上线时间另行通知。合作虽已下线,整件事情依然值得回味——用户信息与押金,是否是互联网企业想动就能动?互联网企业对数据的使用底线在哪里?

在此次事件的前几天,人们还在讨论谷歌退出欧盟的原因,其中给谷歌等互联网公司添堵的原因之一,是欧盟今年5月通过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令》(GDPR)。根据GDPR的规定,企业在收集、存储、使用个人信息上要取得用户的同意,用户对自己的个人数据有绝对的掌控权。比如,用户可以限制企业对个人数据的使用,企业也不能代理授权,就算用户将自己的信息授权给了平台A,平台A也不能将信息直接授权给平台B。当初签订的用户协议必须规定授权哪些内容,未明确的内容等于没授权。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也许GDPR限制了企业创新,限制了企业向欧盟用户提供服务,但从个人用户角度而言,这是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

如果将ofo与PPmoney的合作放在GDPR之下,结果可想而知。现在,越来越多的服务和产品围绕用户数据建立,用户数据被过度使用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企业用一句“创新合作”“服务升级”就可以搪塞的。

ofo与PPmoney合作中,另一个值得回味的事情是用户的押金去哪了?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但不管是ofo还是本报不久前刚刚报道的享骑,当用户押金想退却没法退的时候,显然意味着企业并未对用户押金,实行专款专用,无数用户面临的是,无车可骑,无钱可退。

资本呼啸而来,生造出一个“新四大发明”,却裹挟着更多人的押金,消失在看不见的“黑洞”中。

也许ofo想通过与网贷平台的合作,缓解资金链上的压力,但互联网企业即使自救也应自重,拿着用户的押金也就算了,可别再把他们“卖了”。

编辑:挨踢妹

图片: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此文由 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tdzyy.com/zixun/11107.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