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中国电影“智囊团”长春发力

6日,《今日影评》栏目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录制。苑激刚 摄

“品头论足话电影,今日不只八分钟!”这句话听着耳熟吗?没错,这是央视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的开场白。6日,该栏目组将录制现场“搬”到了长春,录制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特别节目——“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回溯历史,让电影的力量成为新时代主角。影评人、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电影“智囊团”,以及“特别来宾”“产业观察员”,三方“有话直说”“唇枪舌剑”……

真实改编就接地气吗?

贴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标签,就比“本故事纯属虚构”更接地气吗?针对这一话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认为,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的电影,必须符合艺术逻辑、故事逻辑和生活逻辑,同时还要符合人情。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表示,“接地气”的电影人应该拥有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态度,让观众和作品间“心灵相通”。

影评人赛人以犀利著称,“其实一部作品接不接地气,说到底还是情感问题,即观众的情感能不能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投射。”这一观点得到了影评人严蓬的赞同,他认为,当一部电影作品贴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个标签时,就好像是某食品贴上“天然无添加”一样,但真实性与接地气之间实际上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红楼梦》里不是说‘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吗?”

这一期《今日影评》特邀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导演梁君健担任特别来宾,仔细聆听两方观点后,梁君健表示,如果作品过度脱离生活,大家看起来无法产生共鸣,但一味“接地气”,却只是跟生活相似而已,缺了精气神儿,电影自然也失去了力量。

作为观察员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以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为例,说明“不真实的、荒诞的故事,也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也是‘接地气’的。”

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吗?

高额电影投资是否意味着电影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究竟“贫穷”会不会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今日影评》在6日下午讨论的这个话题,可谓见仁见智。“影视独舌”李星文认为,电影首先是重工业,而不是手工业。电影中的特效需要高精尖技术,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比如说《阿凡达》和国内的《战狼2》,这些影片如果你不舍得花钱,好看不了”。《摆渡人》导演张嘉佳坦言,电影涉及环节众多,每个环节都想往上走一个台阶的话,资金肯定就越大,“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资金到位能保障电影的质量”。

与正方嘉宾们的观点不同,八一电影制片厂制片人李娅涓直言:“高成本和高质量是不成正比的”,她以多年来的许多以小博大的案例作为论据:2006年的《夜店》仅以250万元的成本就收获了很高的票房。因此,她赞成要做更精致的电影,并非一味以高投入来取胜。

凭《路过未来》获得第七十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提名的导演李睿珺认为,投资对于影片质量的影响是根据题材来决定的。有的题材几十万、几百万就可以了,没必要去花几千万去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左衡的观点较为“中和”,虽然他同意“从电影整体的角度来看,花钱的多少肯定决定了电影的存活,也决定了电影质量的高低”,但却辩证地把话题的矛头转向它处——“今日的中国电影,最应该把钱花在智慧和知识上”。

7日,《今日影评》还录制两场精彩“舌战”。(毕馨月)

此文由 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tdzyy.com/zixun/11016.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