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最后一头战象主要内容]做大码头,守住源头,引领潮头

  左图:《启航》 右图:《创世秘符》

  交响合唱《启航》、交响乐《创世秘符》作为近两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大戏为艺术节揭幕演出;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现代舞《十面埋伏》、《春之祭》两度作为中英艺术节联合制作的重点节目走出国门;艺术节舞台上的首演节目从去年18台增加到今年23台……毫无疑问,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彰显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激发舞台原创活力的重要引擎。

  左图:《十面埋伏》 右图:《春之祭》

  虽二十载,艺术节依然年轻。经历了从单一舞台到多元空间、从传承经典到包容创新、从展示交易到委约创作的延伸滋长,无论是规模影响还是品质水准,艺术节在开放性、专业度和国际化方面,已经跻身亚洲重要文化节庆行列。尤其,近年来,艺术节通过和海外艺术节的广泛合作,促进“中国故事”走出国门;通过和城市公共文化的紧密联系,推动各国艺术走向户外;通过对年轻艺术人才的扶持和凝聚,促进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艺术节的溢出效应已初步显现。当然,当我们把艺术节放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大背景下观察,面对文旅产业融合的大机遇,它在“国际、经典、创新、引领”方面的示范作用,还能进一步深化内涵和释放潜能。

  艺术节是大众的节日,亦是城市的狂欢。香港艺术节总监一语道破,“艺术节是城市精神在跳舞”。对以打造东方演艺之都为雄心的上海来说,一样要像世界顶尖艺术节那样做大码头,协调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一样要守住源头,应对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挑战;一样要引领潮头,处理好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像一个20岁的小伙子,既要活在当下,又要根植传统,还要笑对未来,朝气伴随负重,诗意拥抱远方,前路还长。

  做大码头:氛围营造和标志景观

  艺术节最吸引人的是码头效应。对上海而言,体现在参演节目水准高、国际化程度高和观众艺术素养高。上海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名人、名团和名作,非一般城市可比。以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古典乐为例,短短十天,里卡尔多·夏伊和琉森音乐节乐团、帕沃·雅尔维和苏黎厅音乐厅乐团、吉尔伯特和北德广播交响等大牌指挥率欧陆名团接踵而至。看到台下涌动着的年轻面孔,大师们羡慕不已。据统计,戏剧、芭蕾和交响乐在本地观众最受欢迎的艺术节形式中排前三名,且观众呈现年轻化、女性化和受教育程度高的特点,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左图:里卡尔多·夏伊和琉森音乐节乐团

  右图:艾伦·吉尔伯特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音乐会

  这些都是上海的先天优势,来源于国际化枢纽城市的禀赋:流量巨大。上海每天进出客流超过600万人次,商务活动密集,文化交流频繁,休闲市场潜力巨大,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营造城市艺术氛围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左图:雷诺·卡普松与萨尔茨堡室内乐团音乐会

  右图: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睡美人》

  一是走出剧院

  从2012年开始,上海邀请国内外一流院团,在东方明珠广场、浦东世博绿地公园、黄浦城市广场等标志性场所举行户外交响音乐会,坚持5年的“艺术天空”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移动剧场,艺术节走进地铁、商圈、集市等公众生活,主动融入城市景观、社区生态和网络空间,为市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节庆长期“保鲜”的奥秘。

  艺术天空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合唱团音乐会

  二是打开排练厅

  艺术节本身即是创造文化景观的载体。日本东京艺术节很早就和国际合作制作教育类节目“国际参观者系列”,为艺术爱好者和专业学生提供机会,学习和了解艺术制作过程和幕后演出情况。去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维也纳交响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之前,也向观众开放了排演过程。随着文旅产业融合,节目制作过程的展示将是融艺术教育和文化推广的人文旅游新场景,艺术节和旅游节的围墙终被打破。

  艺术教育 小猴子工作坊

  三是布局标志景观

  欧洲的中小型艺术节总能给人一些难忘的体验,例如,布列根尼茨是全欧洲唯一水上浮动舞台的艺术节,每年开幕式固定演出奥地利的大部头歌剧,容纳6500名观众的舞台是当地一景;荷兰阿姆斯特丹有独特的运河艺术节,几十条游艇并排一拴便是观众席,临时码头搭台钢琴音乐会,枕水而听,别有风味。作为特大型城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标志性元素或许做不到欧洲小型艺术节那样精致而独特,倒是可以借鉴巴黎的经验。2002年创办的“不眠之夜”活动已是巴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夜晚,在城市的著名地标安置艺术作品、剧场演出向公众免费开放,交通彻夜运行,市民和当代先锋艺术得以紧密约会。随着演艺大世界——环上海人民广场剧场群的形成,上海提出了演出年均4万场、打造东方演艺之都的目标,上海国际艺术节完全可以在相对集中的剧场区,打造地标性活动,体现节庆的集聚效应。

  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 法国移动歌剧《以爱之铭》

  守住源头:本土原创和区域整合

  艺术节最考验人的是原创能力。作为城市文化的名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向世界展示本土文化方面,具有橱窗功能。全球知名艺术节素来是双轮驱动:一方面,努力引进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典佳作;一方面,全力输出具有区域传承和本土特色的原创作品。原创性和首演度是衡量艺术节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来说,艺术节好比一口油井,追根溯源,传承文脉,维系着城市的骄傲和荣光。

  委约作品 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

  欧洲的艺术节大多体量小巧,却渊源深厚。奥地利小城林茨的布鲁克纳音乐节,直接以德奥作曲大师命名,体现传统和血脉。亚洲的艺术节历史虽短,但特色鲜明。主打“多元包容”的新加坡艺术节,国内、亚洲和其他来源的节目各占三分之一,新作品和首演比例一直很高。专注“全球视野”的香港艺术节,运作熟练,水准稳定。每年艺术节期间,据称,有15%的观众来自外国和国内其他城市,形成了赴港观演的固定群体,可见其影响力。综观这些艺术节,无一例外的是对原创首演作品的重视,香港艺术节除邀请顶尖艺术家外,大力支持本土原创作品,以前多以委约征集作品,现在则从剧本、演员、制作到版权全产业链深度介入,积极与本地编导演合作,体现本地文化的担当。可以预见,当下,随着粤港澳经济带的加速整合,大湾区“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必将促进三地艺术节在创作、制作和推广方面,进行深度资源整合。

  委约作品 交响神话《创世秘符》

  上海也面临同样的挑战。2013年,节目创排自引入“委约”制后,国内原创剧目首次占到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总数的1/3,近两年,通过委约制作原创剧目已占到艺术节参演节目总数的一半,如何演绎本土文化将是一个长久命题。作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大戏的交响乐《创世秘符》中,叶小纲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把江南音乐元素以及上海东乡调融入其中。

  艺术节无锡分会场

  人们有理由期待,上海文化的源头建设方兴未艾,由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组成的三原色,在艺术节舞台上将绽放出更多的光谱。同时,随着长三角区域文化快速融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推动苏浙沪地区文艺创作、制作和运营方面,迈向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作为江南文化的载体,昆曲、越剧、沪剧、评弹等具有代表性的舞台非遗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三地需要更加联合的机制,更加流动的市场,更加开放的平台,可以考虑以定向委约或联合制作方式,促进跨省合作,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节目,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契机,带动区域文化大融合。

  引领潮头:创新活力和品牌打造

  艺术节最鼓舞人的是创新活力。不同于商业演出季,艺术节素来具有鼓励创新探索、促进国际交流和扶持青年的三大基因,其魅力在于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也是构成艺术节品牌的核心元素。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体量、品质和机制上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艺术节的能见度,下一步的挑战是如何提高辨识度。可以考虑在加强引领性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化。

  要更多的引领

  “扶青计划”现代舞蹈《霸王鞭》

  一个成熟的艺术节除了历史因素外,离不开精准的艺术定位和主题演绎。柏林艺术节每年都会给予艺术节一个主题,这种主动设定议程的方式,使每届艺术节的节目旗帜鲜明,品牌传播有力。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以倡导新艺术和一流制作为特色,成为观察法国当代舞台艺术的窗口。这种做法,已被一些地方的戏剧节成功借鉴。鲜明的主题决定了策展的方向,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题设置,既要彰显开放包容,也要体现追求卓越,多元包容中有主张,缤纷浓墨里见重点,反映的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特质。

  要更多的扶新

  “扶青计划” 京剧独角戏《老人与海》

  时下,委约制作、跨节(国)联合制作、邀请参演作品已是国际艺术节的通行做法,艺术节的竞争主要体现为青年创意的孵化和人才的争夺。借助与香港、澳门、台北三地艺术节的合作机制,通过连续多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委约71位青年艺术家创作了59部原创作品,走向世界各个舞台。艺术节不能满足迎合,而要主动提升。鼓励更多的新人、新作和新形式,大胆尝试将有些超前意识的作品介绍给新观众,这是艺术节的使命。

  要更多的融合

  “扶青计划”实验歌剧《皮》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艺术节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得到极大延伸,作为都市旅游的一道迷人景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魅力恰恰在于文化多样性和互动性。例如,由艺术表演带动城市观光。每年夏天的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以打造“世界上最激动人心、最有创新性和易于参与的表演艺术”为口号,吸引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戏剧爱好者来此圣地巡礼,艺术节创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又如,由艺术展示带动社区治理。日本濑户内海的国际艺术节,定期吸引全球艺术家来此创作装置艺术,连结起濑户内海的一座座被年轻人抛弃的孤岛,把它们变成一个个当代美术馆。他们的口号是“通过大海和世界相连”,吸引年轻人回归乡里,结果收获了金子般宝贵的溢出效应,岛上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由此可见,一个声誉卓著的艺术节对于城市更新的意义,它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台上的展示,而在于唤醒台下的参与、沟通和分享。

  “扶青计划” 现代舞蹈《微缩空间》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2018年11月8日 17版

  原文作者:金涛

  摄影:祖忠人、陈禹州、蔡晴、沈洪、沈刚、高剑平等

此文由 探探在线-社会化媒体资讯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tdzyy.com/zixun/SmhomFt.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